首頁 > 羽毫分享>平凡的先驅——Ref.96
平凡的先驅——Ref.96 2016年07月30日

前段接連數場拍賣,古董表風頭依舊出谷遷喬扶搖升,海納百川的"丞相腹"香港鐘錶拍賣市場,古董表竟也高出當代表一籌,儼然風景這邊獨好。


我想,這是必然,喜愛鐘錶人士點點疊加,日益龐大。其中,不乏品味之士,他們的腕上錶,已然不僅為裝飾,甚至粗魯的炫耀,而是一種探索和追溯。


古董百達翡麗,鐘錶拍賣領域毋庸爭辯的巨星,然而此文,我想更多和大家聊一聊的是這個巨星家族中最"小"的型號,同時也是在產時間最長的型號,Ref.96。



Ref.96起始1932年,停產於1973年。然而,在下卻所見一枚後補證書赫然記載生產時間為1928年。一位百達翡麗工作人員對我講:"我們尊重原創!"在下猶新地記得,且甚為其然。


或許,我們深究Ref.96的準確始終,不如去窺探它的優雅,去發現區別它相同之中蘊藏的大不同,豈不更有意義?


約1930年代,百達翡麗開始為生產的腕表署名型號,以兩位數字編屬型號少之又少,目前在下知道的僅有:Ref.13,Ref.36,Ref.77,Ref.89,以及本文主角Ref.96。儘管很難追溯百達翡麗公司依據何種邏輯編署型號,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版本不一。縱使1910年代至1930年代,百達翡麗設計並生產了在當時並不算少數的腕表,然而Ref.96卻是首枚被編署型號,這點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。在此,冒昧推斷,它之所以"第一",一切源於創始卡拉卓華的偉大。



研究收藏一枚古老型號腕表,需要對它清晰了然,如:功能、材質、特殊性,以及其它細節變化。在長達四十多年生產週期中,Ref.96作為卡拉卓華開山祖師,似乎義不容辭地肩負了品牌太多的翹望遙盼,這點,不僅於同時代中無前例,直至今日亦無來者。以下文字且容在下粗枝大葉的對古老Ref.96寫出一些體會及延展。


錶殼:Ref.96殼型成功的空前絕後,無法取代,必然產量較大。因此,錶殼材質同樣豐富,黃、白、鉑、紅、鋼、鋼間金,可謂材質盡用。然物以稀為貴,喜歡它的朋友一定希望了解這個型號不同材質的多少,而品牌極少公開此類數據。根據查閱書籍、拍賣公司資料、咨詢業內專家以及數據分析,Ref.96黃金錶殼最多,白金材質最少。不少朋友會認為鉑金或鋼材質最少,在部分型號材質比例中確實如此,然而一定不會是絕對,百達翡麗不會為自己固化一個材質比例,每一型號,一定是根據市場定位等多面因素最終形成。譬如有人說二戰時期鋼鐵都拿去製造槍砲,因此在這期間鋼材質甚少。



聊Ref.96的殼,必要提及它的口徑,這是國內玩家言人人殊,褒貶不一的。Ref.96的錶殼多由1880年創辦,並在此後成為百達翡麗重要的錶殼生產商Francois Borgel所生產。Ref.96口徑在30mm-31mm之間,對多數"好大"的國人而言,它的確太小了。在下無意吐槽大表,僅建議符合腕徑,不然明幌幌一大坨,看去既俗且累。我們留意成熟市場,輕易可見佩戴小口徑腕表的人們,他們或是身形高大的中年男士,或是華髮蒼顏的老者,亦或棱角分明的瀟灑青年,隱約顯露而出那古樸低調的微小口徑,頓覺高雅內斂,精緻紳士。


時下,品牌卻將腕表愈做愈大,傳聞某種程度為迎合中國市場,而中國市場仍是審美能力早期市場,甚至是以醜為美的市場,正所謂"遍地的奢華與奇缺的品味",實至名歸。今天品牌奮起迎合獲得一時勝利,未來審視,恐怕成敗蕭何。


言歸正傳,Ref.96"百變"也有不變之處。Ref.96全系採用Snap on底蓋,而1935設計出旋入式防水底蓋,從未被Ref.96嘗試。不具防水的Snap on底蓋在使用中一定程度影響到面,加之年代因素,即便Ref.96產量很大,可尋找到一枚未經"整容",原裝且好的面,仍極為難得。



盤面:很多人說古老百達翡麗經典典範當屬機芯,而同樣值得讚賞的還有看似樸素實為高級的面。如若我們了解早期百達翡麗盤面製作工藝,很難不另眼相看。同時,研究清楚百達翡麗盤面的製作工藝及其流程,是判斷一枚枚古老菲烈的基礎。


在當時普遍使用燒青工藝製作盤面的僅有百達翡麗一家,其他品牌只用於高級錶款。Ref.96盤面之上的時標變化很多,常見的有巴頓時標、阿拉伯數字時標、寶璣體時標、羅馬字時標、組合時標等,不同的時標一定選配與其相得益彰的指針,適配以上時標的有太子妃針、柳葉針、棒型針、寶璣針、桃型針等,其它少見搭配,在此不一一敘述。



談古老百達翡麗的面,重點要屬"硬琺琅",也就是大家常說的"燒青",而早期燒青字和後期燒青字存在工藝不同,工藝的不同區隔了今日的價值。品牌簽名、時標、外圈、小秒針刻度圈,都可以使用燒青,某種程度燒青的多與少,成為決定其價值的一定因素。一枚完全燒青製作的盤面,會有非常好的價值,當然,品相尤為重要。


以下同樣用硬琺琅盤面舉個例子。好的東西總是好得很全面,硬琺琅時標搭配寶璣字體,簽名、外圈、秒針圈全燒青字盤面以人手刻鑿,很是難得。製作這樣一個盤面需一周,約50個小時去完成,極耗工時,因此用在Ref.96這個"普通"型號上更為數不多。在下目前僅見三枚,一枚曾在日本著名百達翡麗專家John的手中,然被他出手,他曾對我坦言那是一次後悔的出讓。另一枚是一次歐洲行,在下偶然見到一枚鋼殼Ref.96拍賣圖片,即被它的特殊所吸引....(文字至此不由傷懷!)由於行程安排緊湊,仍需計劃前行,便講這枚Ref.96委託陳茫兄,後由他帶回傳遞給我。而今,陳兄已逝,這枚特殊的Ref.96對在下而言卻更為特殊,珍藏它亦是對摯友的懷念。春拍,一枚黃金材質同樣盤面Ref.96出現公眾市場,在下給出的書面標被高出的一口覆蓋,自嘆無緣,不久,只見John晒出照片,非常恭喜!畢竟被懂它的人得到。



四五十年代百達翡麗每月機芯產量為四百至五百枚,盤面往往是提前生產好,這樣,我們常會看到一枚古老腕表的盤面生產早於組裝時間。隨著產量日益增大,硬琺琅錶盤在六十年代後快速退出市場,由同樣貴金屬材質印刷字盤面替代,而這樣的盤面同樣精美不凡。面的話題太多太多,不如另起一篇專門來寫。



機芯:Ref.96搭載過的機芯型號在下所知道便有六款之數,分別有12'''、12'''-120、12'''SC、12'''-400、12HU、11''',在這些機芯型號中,12'''、12'''-120、12'''SC、12'''-400最常見。12'''機芯為Ref.96問世之初所搭載,源於積家基礎機芯。1935年Ref.96進入自產12'''-120機芯時代,在下認為使用此款機芯的Ref.96最多,僅這款機芯配合過的盤面至少數得出26種變化,這是個驚人的數字。無奈技術發展的瓶頸距離那個時代太遙遠,很快,1938年出現了12SC機芯,同樣前赴後繼地搭載於Ref.96,這款機芯生產週期為11年,配合過不止八種以上盤面。讀至此處,不禁想為那個製錶業黃金時代點贊,為那些技藝高超的匠師點贊!1950年,12'''-400機芯進入Ref.96搭載序列。而難以想像的要屬11'''和12'''HU機芯,它們一定分別少於個位數。在下有幸見到一枚搭載11'''機芯的Ref.96,它生產於1938年,月相年歷設計,見到時不覺推想視窗式年歷及萬年曆應由此為原版。對百達翡麗機芯有了解的朋友們一定知道,後綴署字母HU代表世界時。Ref.96就是這樣突如其來地給予喜愛她的人們不斷驚嘆!而最讓藏家朋友癡迷的,我想還不是這些難得的機芯與盤面,是我們至今不能明白的東西。一枚搭載11'''機芯,生產於1939年的萬年曆月相三問腕表,它明明就是一枚獨一無二的Ref.96,無奈百達翡麗"尊重原創"不去為它署明型號。



十多年前,一枚月相全歷Ref.96以約400萬人民幣售出;不久前意大利,偶然知道日本著名藏家那枚九點位秒針盤Ref.96是七八年前以約120萬人民幣獲得。而狀態不佳,面貌平平的Ref.96價值多在幾萬十餘萬之中。古董表就是這樣,一表一價,品相完美即便"貌不出眾"也會差之數倍,那些極為奇異罕有的,時至今日,已然廖若星辰的奇珍異寶。



表冠:Ref.96早期使用光面表冠,是在下最愛,樸實且深刻,側面防滑齒手工藝感顯著,古久之美於齒齒之間,拇指間撫之,輕微轉動,發條上鏈嗒嗒嗒嗒的機械聲清晰入耳,伴隨著上鏈聲音,手感由松及緊,甚為舒適。上過的發條恐千枚起,這樣的深齒光面大表冠記憶中最為輕鬆愉快。不知何年月,光面表冠一去不返,如今已成古老菲烈最為易辨識特征之一。後期Ref.96不經潮流浩蕩,演變為十字星标設計,口徑略小於前者毫釐之間。


1973年,"一代宗師"Ref.96榮譽而退,繼任者Ref.3796。


羽毫古董鐘錶

2016年7月30日

如果您有任何問題,或希望轉載文章,請聯繫info@yuhaotime.com,多謝。

所有原創文章首發 www.yuhaotime.com


版權所有©2014-2020羽毫钟表收藏 个人微信 : patek1518, 邮箱:info@yuhaotime.com 微信公众号: yuhaotime